大S因流感并发肺炎离世!流感≠感冒,这些保命知识请查收

今天,大 S 因流感并发肺炎去世的消息被小S确认,这一事件也为我们敲响了对流感认知与防范的警钟。流感,绝非普通感冒,它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流感,即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注意,这跟普通感冒病毒完全不一样)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常引起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局部暴发,丙型流感病毒一般只引起散发,病情相对较轻,丁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猪、牛等,对人类致病性低 。如果把感冒比喻成手榴弹,那么流感更像原子弹,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更大,症状也更严重

 

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毒会随着飞沫散布在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此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手帕、餐具、玩具等,再触摸自己的口鼻,也可能感染流感 。所以勤洗手,戴口罩,少用手摸鼻子和嘴巴确实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而且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削弱身体的抵抗力,使得老年人感染流感后并发肺炎的风险显著增加 。

儿童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同时,儿童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中接触人群密集,感染流感病毒的机会增多。一旦感染,儿童的呼吸道相对狭窄,炎症反应可能更为剧烈,更容易引发肺炎 。

 

孕妇

孕期女性的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免疫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以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这使得孕妇对流感病毒的易感性增加,而且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并发肺炎不仅会威胁孕妇自身的健康,还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早产、低体重儿等 。

 

免疫功能低下者

包括艾滋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且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人群等。他们的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发挥功能,难以有效抵御流感病毒的侵袭,感染后极易并发肺炎 。

 

慢性疾病患者

患有慢性心肺疾病(如哮喘、心力衰竭)、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由于身体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免疫力下降,感染流感后,病毒更容易在体内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进而并发肺炎 。新闻资料提示,大S患有癫痫,且反复发作,相对于其他人群更容易并发肺炎。

 

流感症状
流感起病急骤,通常在发病数小时至 1 - 2 天内达到高峰,主要症状包括高热(体温可达 39 - 40℃以上)、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咽干、咽痛、咳嗽等,全身症状较为明显,而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较轻 。
 
并发肺炎症状
  1. 呼吸系统症状加重:咳嗽症状加剧,由初期的干咳逐渐转变为伴有咳痰,痰液可能为白色黏痰,若继发细菌感染,痰液可呈黄色脓性痰。呼吸频率加快,成年人呼吸频率超过 24 次 / 分钟,儿童呼吸频率更快,可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表现为鼻翼扇动、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凹陷(三凹征)等 。

  2. 全身症状恶化:高热持续不退,或退热后又再次发热,精神萎靡、乏力症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谵妄等 。

  3. 胸部影像学改变:胸部 X 光或 CT 检查可发现肺部有斑片状、片状浸润影等肺炎表现 。    

     

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最有效的手段。每年的流感疫苗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当年流行毒株的预测进行制备,建议在流感季节来临前(通常为每年 9 - 11 月)接种,可使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从而有效预防流感病毒感染。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疾病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危人群,尤其推荐接种 。据了解,咱们国内很多城市都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流感疫苗接种服务,大家一定要及时接种。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按照七步洗手法,确保双手各个部位都能洗净,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 20 秒。如果没有流动水,也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

  2. 注意呼吸道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给他人。用过的纸巾应及时丢弃,并立即洗手 。

  3. 保持社交距离: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建议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至少 1 米的社交距离。

 

增强自身免疫力

  1.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免疫功能 。

  2.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

  3. 充足睡眠: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需要 7 - 9 小时,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更多。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

 

其他措施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每天至少通风 2 - 3 次,每次 20 - 30 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病毒在室内的积聚 。

  2.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流感样症状,如高热、咳嗽、乏力等,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症状和接触史。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

流感并发肺炎的危害不容小觑,通过了解流感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明确高危人群,掌握识别方法和预防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希望大家能从大 S 的悲剧中吸取教训,重视流感预防,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抵御流感的威胁。

 

——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流感与肺炎诊治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感染工作委员会。成人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9 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 42 (10): 770 - 789.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 年版)[EB/OL]. (2020 - 08 - 28)[2024 - 01 - 10].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008/9610999f8d99409990a1f12999999999.shtml.
[3]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 [M]. 9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69 - 274.
[4] 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 [M]. 9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129 - 132.
[5]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 [M]. 1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1435 - 1440.